清晨5点,渤海湖的水面还浮着雾气,环卫工的扫帚已经掠过湖堤。昨夜烧烤摊留下的油渍被一寸寸刷净,碎签、纸杯被扔进垃圾桶里,桶身贴着新换的分类标识。扫帚沙沙声里,城市的黎明悄悄上线。
2025年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结果,敦化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三连冠”。从2017年首次摘得桂冠,到2025年再度折桂,这座吉林省东部的县城用八年时间,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写进了40余项“国字号”荣誉、1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硬化绿化、7000余件民生诉求办结的生动答卷里。
走进敦化市中心市场,摊主把“亮证经营”的公示牌擦得锃亮,红灯笼形状的“生鲜灯”已换成白光,肉案上的价签一清二楚。本地市民挑菜、称重、扫码,不再为缺斤短两皱眉。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划线位,方向盘旁多了一张“无烟车厢”提示,乘客上车,司机师傅会先问一句“空调温度合适吗?”
在丹江街道江滨社区,居民围坐“初心亭”,正商量楼道杂物谁来清、流浪犬谁来管。离市区远一点的腰甸村,旱厕改成水冲式,柴垛变成小花园,村口大喇叭不再吆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而是提醒“厚养薄葬,鲜花祭扫”。
近年来,敦化市以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统筹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格局。
全市各乡镇、行政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完成水冲厕所试点村2个,整村推进卫生厕所改造6021户。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村民摒弃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改)设农村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礼堂、图书室等文化设施,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100%。
在敦化新闻网开通《家庭家教家风》专栏,并在敦化广播电视台播出《品家风故事 传文明新风》等栏目,展播先进事迹、弘扬时代新风。开展“家庭助廉信”“安全生产微家书”征集、亲子诗会、主题诵读、文艺展演、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等系列活动,分层分类开展“巾帼大学习、大宣讲、大宣传”,发布“红石榴小小宣讲员”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系列宣讲40期。
敦化市秉持将文明校园全方位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教育事业筑牢坚实根基。全市各中小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文化艺术展、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争做新时代学校好少年”等特色活动,参与学生累计超过30000人次。
从一条被刷净油渍的湖堤到40万双手共同托起的文明底线,从“亮证经营”的摊位到“无烟车厢”的每一次问候,从江滨社区“初心亭”的民主协商到腰甸村喇叭里的“厚养薄葬”。
文明,早已成为这座小城最自然的呼吸......
吉刻新闻记者 张植塽
部分图片来源于敦化市文明办